读《窄门》#
花了两天时间把《窄门》读完了,书很薄,百来页,故事也不复杂。
整体感受#
我蛮早就意识到,也一直让自己尽量避免这样一种行为:去给人或事做一个十分简单的评价,然后就带着这个评价或者说偏见去看 ta 的发展。
但我这次读这本书的时候,还是这样做了:书读到四分之一时,我就很不能理解阿莉莎,认为她是自作自受。
所以带着这个偏见,我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很不好。让我坚持读下去的,主要是书的封面做得很有感觉,还有书中几处我觉得比较惊艳的情节,比如:
-
男主和女主约定暗号
“听着,阿莉莎,” 我突然高声说道,“我有十二天的假期,你若不高兴,我一天也不会多待。我们约定个暗号吧,看到它,表明我第二天就必须离开芬格斯玛尔。而且次日说走就走,不非难,也不抱怨,你同意吗?”
这番话我事先并无准备,却说得极其自然。她想了想,回答道:“我下楼吃晚饭时,脖子上若没有戴你喜爱的紫晶十字架…… 你就明白了吧?”
“那会是我在这里的最后一晚。”
“你真能就那么走吗?” 她继续道,“不流泪,不叹息……”
“也不告别,我会像前一天那样与你分别,看起来漫不经心。你起初还会纳闷 —— 他真的明白吗?但第二天早上,当你想找我时就会发现,我已经不在了。”
“第二天,我也不会去找你。”我喜欢这样的感觉。
-
女主的日记
为何要欺骗自己呢?我是通过理性推导,才对朱莉叶特的幸福感到欣慰的。我曾如此期盼她获得幸福,为了她的幸福,我甚至愿意牺牲自己的幸福。可如今见她轻而易举地获得了,见这份幸福同我们当初的想象如此不同,我竟感到难受。实在太复杂了!是的…… 我清醒认识到一种可怕的自私心理回到了我身上。让我生气的是:除了牺牲我的幸福外,她还能在别处找到获得幸福之路。也就是说,不用我做出牺牲,她也能幸福。
这段我觉得很有意思,也很真实。
这本书让我感兴趣的地方还有:对宗教的描述,或者说对基督教。这本书有很大篇幅是关于基督教的。甚至连书名也是出自其中。我不是一个信徒,但我对信仰有一定的敬畏,对不同的宗教颇感兴趣。我甚至想有机会去读读各宗教的主要经文。
分析下女主#
我一开始的观点是:女主的境遇实属自作自受。我觉得这并非作者想要表达的。所以我尝试去分析下,以此让自己更好的理解这本书。
留给以后的我吧,我想我还会重读这本书的
书中两位主要女角色的姓名让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有不一样的体验。
- Juliette,我读的这版将其译为朱莉叶特,但我一直错记成 Julia。
- Alissa,译为阿莉莎。这让我联想到阿廖沙,《太阳照常升起》中的阿廖沙。
因着这两个错记,我读这本书的时候,Lennon 和周韵演的疯妈就一直出现在我的脑中。
ps#
-
写这篇感受的时候,我刚读完这本书,还在纠结一个问题:如果这本书读完并没有明确的感想,那还要不要写感受呢?现在快写完了,我反倒就不纠结了。因为我发现,我、当我一开始动笔,或者说开始码字时,本来模模糊糊的感受,也变得具体起来了。这让我觉得很畅快。
-
原书名为:La Porte étroite
英译本书名为:Strait is the Gate
中译本书名为:窄门 -
The Smiths - A Tale of a Wonderful Woman (Bootleg) 这个让我想到女主,至少是前半段时候的女主。识图后发现这位名叫 Virginia Woolf,是一位作家。